中國古代藝術

定义

Mark Cartwright
翻译,由晚生姓高翻译
发表于 13 October 2017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法语, 希腊文, 波斯语, 西班牙语
聆听本文
X
打印文章
On a Mountain Path in Spring  (Detail) (by Ma Yuan, Public Domain)
春天的山路上(局部)
Ma Yuan (Public Domain)

古代中國覆蓋了廣闊且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景觀,毫不奇怪,它在三千年的時間裡,產生的藝術也同樣多樣化。 儘管如此,儘管本土技術不斷發展,材料和品味不斷變化,並受到外國思想的影響,但中國藝術具有某些固有的品質,無論何時何地產生,都可以用一般的術語來描述和識別。 什麼目的。 這些基本素質包括對自然的熱愛、對藝術的道德和教育能力的信仰、對簡約的欽佩、對精湛筆觸的欣賞、對從不同角度觀察主題的興趣,以及對常用主題和主題的忠誠。 從荷葉到龍的設計。 中國藝術對其東亞鄰國的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全世界對其成就的讚賞,尤其是在陶瓷、繪畫和玉器方面的成就一直持續到今天。

藝術的目的

中國與許多其他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大部分中國藝術家不是專業人士,而是業餘愛好者(和少數女士),他們也是學者。 孔子及其學生,往往是發表詩歌的文學家。 對觀眾來說,藝術是呈現,他們所珍視的生活哲學方法的手段。 出於這個原因,他們創作的藝術往往是極簡,沒有技巧,有時在西方人看來,甚至有點樸素。 在中國的大部分歷史中,藝術旨在表達藝術家的良好品格,而不僅僅是展示,他的實用藝術技巧。 許多生產和消費藝術的人都在尋找,如禮或禮之類的儒家原則。

中國藝術是書法和繪畫。

當然,也有專業的藝術家,受僱於宮廷或富人,為他們精美的建築和陵墓牆壁和內部裝飾。 當然,也有成千上萬的工匠,將珍貴材料加工成藝術品,供少數能負擔得起的人使用,但這些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家。 中國真正的藝術是書法和繪畫。 如果今天的藝術界被某種勢利所困擾,那麼中國人可能是,屈服於什麼是什麼不是藝術問題的人。

在中國興起一種藝術鑑賞力,以致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藝術品的收藏家。 印刷文本以指導人們,了解中國藝術史,並對過去藝術家,進行排名。 在某種程度上,藝術變得有些標準化,需要遵守慣例。 藝術家研究大師們的作品,將作品作為他們訓練的部分。 公元 6 世紀的藝術評論家和歷史學家謝赫的六點清單是最著名和最持久的藝術判斷建議來源之一,最初發表在他現已失傳的《畫家分類舊錄》中。 在考慮一幅畫的優點時,觀眾應評估以下內容(第 1 點最重要):

靈共鳴,意為元氣。

骨法,即使用畫筆。

與物相符,即刻畫形式。

類型的適合性,這與顏色的疊加有關。

劃分和規劃,即放置和安排。

複製傳播,即模型的複制。 (托雷基亞,94 )

這些相對嚴格的藝術創作和欣賞規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相信藝術應以某種方式使觀眾受益。 接受藝術可以,而且應該表達藝術家自身感受的想法,或者更好的說法,只會在更現代的時代到來。 儘管如此,這並不是說就像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藝術一樣,沒有怪人會無視慣例,並以無法模仿的方式創作作品。 在中國有這樣的藝術家,隨著音樂作畫,甚至不看畫,有的喝醉時作畫,用帽子代替畫筆,有的用手指或腳趾作畫,甚至有一個動作藝術家潑水 絲綢上的墨水,散佈在他工作室地板上,然後拖著一名助手過去。 可悲的是,這些創新成果未能留存至今,無法在世界亞洲藝術博物館中欣賞。

Li Po's Calligraphy
李白的書法
Li Bai (Public Domain)

書法

書法藝術——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它當然是一門藝術——旨在展示對筆墨的高超控制和技巧。 書法在漢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確立為中國主要藝術形式之一,兩千年後,所有受教育的人,都期望精通書法。 一些女性,或者至少是宮廷中的某些人物,確實成為書法家,最著名的是魏夫人(公元 272-349 年),據說曾指導過大師王羲之(公元 303-361 年)。

不僅僅是寫作,這門藝術還使用了不同粗幼的筆尖、微妙角度以及它們之間的流暢連接——所有這些都精確地排列,在頁面上的空間——創造了一個美觀的整體。 鑑賞力迅速發展,書法成為與禮、樂、射、車、數並列的六大古典藝術。

寫作的技巧慣例,會影響繪畫,批評家會在繪畫中尋找藝術家對筆有力使用、它們自發的變化,以產生深度的幻覺。 書法技巧對繪畫的另一個影響是對構圖和留白的重視。 最後,書法仍然非常重要,它甚至出現在畫作上,用來描述和解釋觀者所見、標明標題(儘管並非所有畫作,都由原作者標題)或記錄創作時間地。 目的是為人。 最終,筆記甚至詩歌成為了整體構圖不可缺的部分,成為了繪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有一種時尚,由後來的所有者和收藏家添加題詞,甚至在原件上添加額外的絲綢或紙張容納。 例如,從 7 世紀開始,收藏家經常加自己的紅印章。 中國畫要用精美書法,永久處理和點綴。

繪畫

中國畫家以多種形式,在各種材料上作畫。 最流行的是掛在牆上(公元前 1100 年)、棺材和盒子(約公元前 800 年)、屏風(約公元 100 年)、絲綢捲軸(可在手中觀看或掛在身上) 牆壁(約 100 年開始橫軸,從 600 年開始垂直)、固定扇子(約 1100 年開始)、書籍封面(約 1100 年開始)和折扇(約1450 年開始)。

Chinese Eunuchs
中國太監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最受早期藝術家歡迎的材料是木頭和竹子,但隨後採用了以下材料:抹灰牆(約公元前 1200 年)、絲綢(約公元前 300 年)和紙張(約公元 100 年)。 帆布從 8 世紀才被廣泛使用。 畫筆由獸毛製成,末端成錐形,系在竹柄上。 值得注意的是,它們與書法家使用的筆完全相同。 所用的墨水,是將混合有礦物質和膠水的動物或植物幹塊與濕石摩而成。 由於沒有商業生產,每個藝術家都不得不費力,製作自己墨水。

中國畫最流行的兩個題材是肖像畫和山水畫。

中國繪畫最流行的兩個題材是肖像和風景。 中國藝術中的肖像畫始於戰國時期(公元前 5 至 3 世紀),傳統上表現得非常克制,通常因為人物是一位偉大學者、僧侶或朝廷官員,因此根據定義,具有良好的品德 ,藝術家應該尊重地描繪。 出於這個原因,面孔往往看似無動於衷,只是微妙地表達了最細微的情感或性格。 性格往往更清楚現畫中態度; 皇帝和佛教人物的肖像尤其如此。

然而,也有更逼真的肖像畫,尤其是在墓葬壁畫中。 肖像畫是在歷史人物生活中,描繪具教育意義的場景,這些顯示道德行為的好處。 當然,也有一些不那麼崇高人物畫,其中包括設置在花園中,中國家庭生活的流行景。

Han Women, Dahuting Tomb.
漢代女子,打虎亭漢墓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山水畫的歷史與藝術家的歷史一樣長,但這種流派在唐代真正興起,當時藝術家更加關注人在自然中的地位。 典型的是,微小人物帶領觀者穿越唐代畫中的山水全景。 山水在畫中占主導地位,也就不足為奇,因為漢語中的風景一詞可以譯為“山水”。 樹木和岩石也有特色,整個場景通常是為了捕捉一年中的特定季節。 顏色的使用受限制,單一顏色的深淺(說明書法的根源),要是兩種顏色的組合,通常是藍色和綠色。

依照道家觀自然有益的信仰,山水畫中很少有農工等,擾亂寧靜的事物,也沒有刻畫具體的地點。 不過,後期會看到更密切抽象的自然景,集中在非常具體的主題上,例如竹園。 從宋朝(公元 960-1279 年)開始,對單一動物、花卉或鳥類的詳細繪畫特別受歡迎,但這些繪畫在藝術上認為不如其他類別的中國畫。

儘管如此,某些動物仍然成為某些思想的象徵,並出現在繪畫中,就像它們已經出現在其他藝術形式(如青銅器)中一樣。 例如,一對鴛鴦代表婚姻美滿,鹿代表金錢,魚代表多子多福。 同樣,植物、花草和樹木也有它們自己的意義。 竹子筆直如君子,松柏代表忍耐,桃子代表長壽,四季各有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

The Emperor Ming Huang Travelling in Shu
明皇遊蜀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通過在中間地帶,引入薄霧或湖泊來實現繪畫的深度,給人一種山脈在更遠處的錯覺。 其使用較淡的墨水和筆,來繪製更遠的物體,而前景則渲染得更暗、更細膩。 以多視點、多視角作景,是中國畫的另一個共同點。 中國山水畫中最著名的一幅是 8 世紀的絲綢全景畫,稱為“明皇遊蜀”。 這是一幅龐大而詳盡的山景傑作,採用典型的唐式風格,僅使用藍色和綠色。 原件已失,但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可以看到複製品。

雕塑

大型人物雕塑保存不佳,但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紀念的例子,例如從洛陽附近的奉先寺,龍門石窟的岩壁上鑿出。 追溯到 675 年,17.4 米高的雕像代表佛教天王和守護者。 真人大小雕塑的另個著名例子,是始皇的“兵馬俑”。 超過 7,000 名武士、600 匹戰馬和多輛戰車守衛著,公元前 3 世紀秦始皇的陵墓。 儘管每個人俑都是由有限的模具,組裝而成的身體部位製成,但很努力來使每個都獨一無二。 尤其是面部和頭髮,經過修改,給人一種,由獨特個體組成軍隊的錯覺。

關於較小型的作品,商代(約公元前 1600-1046 年)以其鑄銅作品聞名。 常見的青銅器有三足鼎,有時足部做成獸、鳥或龍。 它們可以是圓形或方形,許多都有蓋子和把手。 清晰的浮雕裝飾,包括重複圖案、面具和捲軸圖案。 商代藝術家還製作了公羊、大象和神物等三維動物形式的器皿。

Shang Dynasty Bronze Zun
商代青銅尊
The British Museum (Copyright)

漢代小型雕刻多為石刻或磚刻浮雕,在墓葬中尤為常見。 傑出的例子來自嘉祥的五糧祠。 可追溯到公元 151 年或 168 年,約有 70 塊浮雕石板,上面刻有戰爭場面,和孔子等著名歷史人物,所有這些石板均附有文字標識,並以類似於歷史書的圖畫記錄,涵蓋了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中國歷史。

到了唐朝,佛教寺院的財富使得宗教藝術得以大量生產。

同樣在漢代,鑄銅馬也很流行。 它們通常被描繪成全速疾馳,只有一隻蹄子擱在底座上,因此它們幾乎看像飛翔。 單立的女人、男人和僕人的陶俑在漢代很常見。 鑄青銅被用來製作小雕像和華麗的香爐。 這些通常鑲嵌金銀或鍍金。 一件精美的作品是鍍金青銅油燈,造型為跪著的宮女,可追溯到公元前 2 世紀末。

雖然皇帝和重要人物的墓葬,有時會在墓外放置大型人物雕像,但大多數後來的雕塑都是佛教題材。 到了唐代,佛教寺院的財富使得宗教藝術得以大量生產。 一如既往,最受歡迎的主題是佛陀和菩薩,它們的範圍從微型雕像到真人大小的雕像。 與以前的時期不同,人物變得不那麼靜止,他們的動作甚至招致,一些嚴肅的宗教人物批評,有時,現在看起來更像宮廷舞者。

Tang Three-colour Glaze Jar
唐 三彩罐
The British Museum (Copyright)

陶器

中國人是陶器和陶瓷的大師。 他們生產各種產品,從沉重而實用的陶器儲物罐,到用最精緻的瓷器製成的裝飾精美的碗,從花瓶到花園凳子,從茶壺到枕頭。 他們生產了第一批釉瓷器、第一批青瓷和第一批塗有藍色的釉下瓷器。 技術和窯爐的早期發展,導致了更高的燒製溫度,和漢代第一批上釉陶器。 陶器,尤其是漢墓中常見的灰泥彩繪器,往往模仿青銅器的形和紋飾,這也成為後世陶藝家的追求。 粘土用來製作,普通房屋的小型無釉模型,放置在墳墓中陪伴死者,象徵滿足對新家的需求。 模型都配有相鄰的動物圍欄,以及主人和家畜的小雕像。

唐代陶藝家的技術熟練程度,超過任何前輩。 這時期開發的新色釉,包括藍色、綠色、黃色和棕色,它們是由鈷、鐵和銅製成。 顏色也是混合,產生聞名的唐三彩。 有時還使用豐富的金銀鑲嵌來裝飾唐代陶瓷。 在元朝( 1271-1368 年)和明朝(公元 1368-1644 年),將生產出更多著名的陶瓷,其獨特且被大量複製的白底藍花裝飾本身複製了早期中國畫的設計理念。

Hongshan Jade Dragon
紅山玉龍
David Owsley Museum (Copyright)

輔修藝術

金、銀、銅、青銅、象牙、彩琉璃、琺瑯、寶石、半寶石、絲綢、木材、琥珀等,都是能工巧匠將材料轉化為藝術品,但也許是當時最精粹的材料。 次要工藝是玉器和漆器。 玉因其稀有耐用、純度與不朽的聯繫,而受到特別推崇。 使用圓形切割鑽頭和鐵製工具,將堅硬的材料雕刻成各種珠寶、日常用品和動物、人物和神物(尤其是龍)的雕像。 玉器特別用於禮器,如雙盤和琮管,兩者都大量製作,但功能不明。 玉的一種獨特,令人驚嘆的用途是製作“套裝盔甲”以遮蓋漢代皇陵中,死者的屍體。 覆蓋身體輪廓,由多達兩千塊單獨雕刻的長方形玉石製成,並使用金或銀線縫合在一起。

漆——一種蟲膠和樹脂的液體——自中國新石器時代,以來就用來塗在木頭和其他材料上。 用來給屏風、家具、碗、杯、雕塑、樂器和棺材上色和美化,它可以雕刻、切割和鑲嵌,以展示自然、神話和文學中的場景。 國家監督漆器的生產,漆藝的不同流派生產共同的形式,但具有明顯不同的設計。 漆器的形式有盤子、杯子和罐子。 像陶器一樣,它們經常模仿金屬器皿,但裝飾得更加精緻,尤其是神物從雲層後出現的景像,可能代表來世的精神世界。

删除广告
广告

关于译者

晚生姓高
高先生目前擔任加州就業部的首席翻譯,是聯合國美國協會的前董事會成員,也是英文雜誌《美華論壇》的現任董事會成員和前副主編

关于作者

Mark Cartwright
马克是一位全职作家、研究人员、历史学家与编辑,他对艺术、建筑,以及研究所有文明共有的思想尤为感兴趣。马克拥有政治哲学硕士学位,目前担任WHE出版总监一职。

引用本作品

APA 风格

Cartwright, M. (2017, October 13). 中國古代藝術 [Ancient Chinese Art]. (. 晚生姓高, 翻译).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取自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4403/

芝加哥风格

Cartwright, Mark. "中國古代藝術."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最后修改 October 13, 2017.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4403/.

MLA 风格

Cartwright, Mark. "中國古代藝術."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13 Oct 2017. 网络. 12 Nov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