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的科舉制

文章

Mark Cartwright
翻译,由晚生姓高翻译
发表于 08 February 2019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法语, 意大利语
X

中華帝國的文官考試,讓國家能夠找到最好的候選人,為從漢朝(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開始統治中國,龐大官僚機構配備人員。 考試是任何階層年輕男性進入官僚機構,並成為士大夫階層的一種手段。考試分多個級別,通過難度極大,需要通曉儒家經典、法律、政府和口材等。 對國家來說,制度不僅提供有能力的考生,這些考生是根據成績選出,而且還確保整個階級的發展,他們支持統治現狀考試制已經存在了1000多年,教育在今天,中國文化中,仍受特別推崇的主要原因。

Chinese Students Taking Civil Service Exams
考生參加科舉試
Yu Ren, Wu Yue (Public Domain)

歷史發展

招官為朝廷官僚配備的制度,是從漢代發展。 公元前 124 年建立了翰林院,供學者深入研究儒家和道家經典,到漢末,每年培養出,令人印象深刻的 三萬名學生。 總的來說,國家認為教育是文明社會的標誌,為了讓最好的行政人員,有效地管理廣闊的領土,需要整套有識官員。 直到20 世紀中葉,這種觀點在不同朝代中盛行。 從公元 8 世紀初開始,軍隊就有自己獨立的一套武考制。

再次統一中國的隋朝(公元 581-618 年)統治者熱衷於進一步完善,和集中漢族建立的傳統行政體系。 人們更加重視官員的家庭關係,和權勢朋友的推薦信,而是他們在京師舉行的考試中表現的能力。 這些考試結合前朝所用考試基本,如關於政府和經典,尤其是關於儒家。

極端測試,只有約 1% 的考生實際通過,儘管可以無限次重考。

唐朝(公元 618-906 年)的高祖皇帝(公元 618-626 年在位)延續同樣的政策,並進一步改進,例如測試考生的應對口材能力。 考試本身現更複雜,既有定期舉行考試,也有特別考試,以選拔最優秀的新血。 現已完全確立的官員考試,測試年輕人對以下知識的掌握:

  • 書法
  • 文言文能力
  • 古典文學
  • 數學
  • 法律
  • 政務
  • 詩歌
  • 清晰思維的應對

年輕男子家庭清白,某些被排除,例如奴隸、戲子、罪犯和妓女的孩子。

考試最初由文官組織,後來由禮部組織,每年舉行一次,吸引多達2000名考生。 極端測試,只有大約1%的考生真正通過,雖然可以無限次重考。 通過考試的人將在文職委員會接受另一場考試。

Ming Civil Servant Jiang Shunfu
明朝官員江舜夫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在宋朝(公元 960-1279 年)期間,考試進行了重組改革,以滿足更大的需求——是唐朝的五倍。 現實行了資格考試,以選擇那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考生。 這些會試通常在本地進行,到清朝末年,每年約有 四十萬名考生參加。 成功考過後,可以參加,每年在京師舉行,為期三天的殿試。 從 973 年開始,皇帝親自殿試, 考生為人處事的能力。 在此期間還開始採取措施來反(但肯定不會消除)腐敗,例如引入匿名標記,使用數字代替考生姓名,以避免偏私,以及在第二和第三級別的考試,甚至以抄寫員的筆跡,重寫答卷。

似乎國家名額,不足以吸引考生,還有其他好處。 成功的考生,可穿社會地位象徵的長袍,他們獲免除賦稅和徭役。 不過,一如既往,考生必須是男性,受過良好教育。 文盲鄉童沒有機會,改善自己命運,社會地位。 事實上,正是考試要求,父母不得不花大錢聘請私人教師,讓兒子為一生最重要考試做好準備。 書籍更多幫助考生,其中指南,專門助考生編寫。

特殊的“學術”(進士)有很大的重權,通過這部分,對擔任高公職位,至關重要。

當蒙古人在元朝(公元 1276-1368 年)統治時,首先完全取消考試,然後又恢復,但根據考生種族配額——漢人只得25% 的考試名額。 不過考試制在明朝(公元 1368-1644 年) 1370 年全面復興。 明朝對歷朝傳統改進,引入地域配額制度,這樣較富裕的地區,就不會像以前,控制所有公職位。 同時,學校數量的增加,意味父母無需僱用私人老師,弟子至少在某些地區,可接受基本教育,來應考。

明代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每年秋季在各省舉行,然後每年春季在主要城市舉行會試,緊接著殿試。 考生人數沒有限制,直到人數增長到一定比例,以至 1475 年的一項措施,將考生限制,每次 300 人以內。 也有人關注考生通過的程度以及在哪些部分。 特殊的“學術”(進士)有很大的重權,通過這部分,對擔任高公職位,至關重要。 進士可以期待,在享有盛譽翰林院找到份好差事,負責編制、檢查和修改新法律和聖旨等文件。 儘管考生人數有所增加,但由於考官不斷增加挑戰,成功率仍然較低。 明代只有2-4%的考生通過了二級考試,7-9%的考生通過了三級考試。

Commentarie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論語注疏
AlexHe34 (CC BY)

隨著新儒學的傳播,明代考試也偏愛“四書”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研究這些通過考試至關重要,直到 20 世紀廢除。 考試本身變得更加嚴格,會試和殿試,各有三個獨立的部分。 考生不僅要回答問題,還要寫長篇大論,讓考官評估考生的政治觀點,而不僅是學術能力。 最後,在明代,未通過會試,考生如果想保持地位,必須定期參加考試。

在清朝(公元 1644-1911 年),考試制度又增加一層複雜。 引入了針對弟子的考試,必須通過考試,才有資格參加縣試。 雖然旨在培養弟子,但任何年齡的男性,都必須通過該考試,才能繼續。 清朝還在這個課程,增加另個層次。 通過三級殿試的考生,又要參加由皇帝親自定下筆試。 好消息是,這篇論文成功,意味即獲高職任命。

個學生的觀點

如此具有挑戰性的一系列考試的實際意義是,如果弟子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儘早學習。 從四五歲開始啟蒙,確保學會用文言文讀寫。 如果不能真正完全理解,就必須背熟儒家經典。練習書法,在考試中留下好印象(如上所述,其他級別有抄寫員以確保公正)。 對中國歷史的全面了解,在這階段打好基礎。 接下來,必須掌握八股文的技巧,這種表達,需固定格式結構。

臨近考試時,學生們開始溫習測試的經典本(他們也會在其他文本上進行測試),並提高關於當時實際政策問題,文章寫作技巧。會試和殿試,必須要通曉聖旨、政令、司法,考查起草此類公文的能力。

Chinese Examination Cells
中國科舉考試室
Dr Meierhofer (CC BY-SA)

在各省的考期,考生坐在政廳裡。 這個全天的活動(一周內重複兩次)是社區中的一個重要活動,攤位設置,出售食物,家人和祝福者從外注視。 城鎮的考試,時間是七天。 考生必須在考試前一周到場,並順序完成所有文件(儘管仍有學生派出更能幹的替代者的奇怪情況),安排住宿,並確保文房四寶。 事實上,由於預計要在單獨室中,保持封閉,他們還需要食物、蠟燭和毯子。 房的正面是敞開,監考官員可巡查。 裡面是一些木板,可以用來做桌子,座位或床。 在這裡,每位考生都要花三天考試。 入前考生都被搜身,開除曾作弊的人,禁止參加考試,有的甚至剝奪,在鄉試中獲得證書。

作家蒲松齡(卒於 1715 年)生動地描述了參加考試的感受:

當他第一次走進考場,背著沉重的行李走著時,氣喘吁籲,就像個乞丐。 接下來,一邊接受貼身搜身,一邊被文員責罵,被衙役呵斥,就跟囚犯一樣。 當他終於進入自己的考房,和其他考生,伸長脖子,向外張望時,他就像一隻蜜蜂的幼蟲。 終於考完了,他走時,腦子裡一片混沌,雙腿發軟,就像一隻剛從籠子裡,放出來的病鳥。(引自道森,35)

文章收集後,進行檢查提交,考官通常 20 天決定。 通過考生被邀與考官一起,參加特別宴會。 名落孫山者定會再試。 中選者的平均年齡,三十歲左右,通過三級殿試的,平均年齡在四十歲左右。

社會影響

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產生幾個重要影響。 能力比個人的家庭關係,和社會背景更重要,是個激勵的想法,使人知道,不必隨父母謀生方式。 名額有限,高官崗位更有限,而且年幼開始,就需要接受基本教育(更不用說必須是男性),至少對某些人來說,有一條可能進升的途徑 。

Imperial Chinese Examination Hall
中國科舉考試場地
Xiu Yang (Public Domain)

以成績為基本的考試制,減少世家權力財富的控制。 通過取代地方官員家庭關係和賄賂,而不是成績,任命下屬的舊制度,減少腐敗的可能(儘管高官,仍可繞過考試制,提名低級人員) 位置貫穿中華帝國的歷史)。 產生這種加入士大夫階層的願望,另個作用是創造,具同價值觀的順服社會階層,其一是維護他們渴望加入,並積極參與的製度。儒家的基本原則 畢竟是責任感。 最後,由於考生必須長途跋涉,參加考試,考中聽職任命,社會變得更加流動,延續部分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

該制度也有負面影響。 多次考試落第,最終成為沮喪教師,幫助其他有希望的人,或者不得不尋找,有時無薪的職位。考試整體統一,鼓勵守舊非革新新思維。 此外,與任何完幾乎不變的考試系統一樣,成功的是那些最了解考試方法的人,而不是知識最融會貫通的人。

考試制度被其他亞洲國家效仿,尤其是日本、韓國和越南。 然而,隨著中世紀的過去,和特別是西方的科學進步,中國確實落後,因為考試制強調,經書知識和道德培養,而不是科學和技術。出於這個原因,經過千年, 學而優則仕,功名富貴之道,融入生活,清朝 1905 年廢除開科取士考試制。 然而重教育遺風,在今天的中國文化中,仍受到特別高的尊重地位,實際上幾乎是崇敬。

删除广告
广告

参考书目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是亚马逊的合作伙伴,可从合格的图书购买中赚取佣金。

关于译者

晚生姓高
高先生目前擔任加州就業部的首席翻譯,是聯合國美國協會的前董事會成員,也是英文雜誌《美華論壇》的現任董事會成員和前副主編

关于作者

Mark Cartwright
马克是一位全职作家、研究人员、历史学家与编辑,他对艺术、建筑,以及研究所有文明共有的思想尤为感兴趣。马克拥有政治哲学硕士学位,目前担任WHE出版总监一职。

引用本作品

APA 风格

Cartwright, M. (2019, February 08). 中華帝國的科舉制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of Imperial China]. (. 晚生姓高, 翻译).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取自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2-1335/

芝加哥风格

Cartwright, Mark. "中華帝國的科舉制."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最后修改 February 08, 2019.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2-1335/.

MLA 风格

Cartwright, Mark. "中華帝國的科舉制."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08 Feb 2019. 网络. 20 Sep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