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公元前 481/403 年 - 公元前 221 年)描述了三個世紀以來,中國各個敵對國家,為爭奪領土優勢,和統治地位,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最終秦國取得勝利,建立第一個統一中國國家。 除了持續不斷的戰爭之外,可能正因為如此,這一時期在社會、商業、農業、哲學和藝術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發展,為後來的中國繁榮奠定了基礎。
大體時間
戰國的時間框架,並未得到所有歷史學家的一致,有些人更喜歡公元前 481 年作為魯國編年史結束的起點,而另一些則認為公元前 403 年是韓、魏和趙三個國家的起點 被周朝廷正式承認。 還有一些人選擇了那個時期的日期,最受歡迎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日期:公元前 475 年。 結束日期通常定為秦帝國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這一時期被兩部年代不詳、作者不詳的中國古代編年史所涵蓋:《國語》和《戰國策》。
背景
在公元前 5 世紀,東周王朝(公元前 771-256 年)正在崩潰。 周朝在軍事方面不再佔優勢,被迫依賴其他盟國的軍隊,這些盟國有時會藉機提出領土要求。 為此,周王有時不得不任命他國的軍事首領,為周盟的軍事首領。 這些指揮官被授予霸的榮譽稱號,儘管他們和聯盟中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必須效忠於周封建制度。
到公元前 4 世紀初,將近 100 個小國,征服合併為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夾在它們之間,是幾個較小的國家,但七大國家,已經變得如此強大和鞏固,以至於一個國家很難吸收另國。 進一步鼓勵這種領土隔離的趨勢,是沿著邊界建造長長的防禦牆,其中一些長達數百里。 由石頭和泥土製成,部分至今仍然存在,包括山東省穆林關的齊牆,它高 4 米,寬 10 米。
在每個州,統治者都宣布自己為王並獨立。 每個都希望犧牲鄰居為代價,來擴大自己的領土,經常因不同王室之間通婚的共同政策,引起的繼承糾紛,而攻擊競爭對手。 最終,這種競爭導致不斷變化的聯盟,和無休止的衝突,這一時期因此得名。 在公元前 535 年至公元前 286 年之間,國家之間發生了 358 場戰爭。 龐大的軍隊由指揮官領導,放棄了以前戰爭中的俠義禮節(如果確實有的話),並無情地消滅敵人——包括士兵和非戰鬥人員。 勝利者的獎賞,將是控制統一的中國。
新型戰爭
騎著堅固蒙古戰馬的弓箭手騎兵、基於普遍徵兵制,大型步兵軍隊,以及劍和弩等新鐵器普及(導致新的盔甲),使得戰國時期的戰爭比以前的,更加致命 。 過去,大量使用戰車和以更可預測的方式,部署步兵的緩慢,而更有組織的戰鬥,現讓位於更加基動的戰場。 隨著更加微妙和紀律嚴明的部隊部署、詭計和間諜活動,在勝利中發揮作用,戰爭也變得更加複雜。
騎士精神可能已經消失,也可能沒有,但確實發生了變化的一件事,是戰鬥的規模,軍隊經常部署超過 200,000 名步兵,而早期通常是 10,000 名步兵。 秦、齊、楚各有步兵近百萬,騎兵一萬人。 戰鬥不再是幾天后就結束,而是拖延數月甚至數年,傷亡數以萬計。 特定國家的軍隊必須在多條戰線上作戰,現在的目標不僅是獲得新的領土,而且有系統地摧毀敵人的軍事能力。 涉及的人數眾多,意味著士兵沒有受過訓練,戰爭不再是戰鬥技巧的問題,而是擁有如此數量上的優勢,以至於指揮官可以在戰場上壓倒對手。
這種持續不斷的戰爭,對普通民眾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除了入侵和隨之而來的對財產和莊稼的破壞之外,男性還為國家而戰。 昌平時期最後的一場大戰,涉及秦軍徵召所有 15 歲以上的男性,但這似乎是不尋常的。 儘管如此,由於戰爭如此之多,農民很難避免服兵役。 有對打得好的士兵的獎勵,特別是在秦國,引入了一個完整的等級和獎勵系統,向每個人開放了 20 個不同的級別。 例如,砍掉一個敵人的頭顱,士兵就可以提升排名階梯並獲得大約 5 畝地。
戰爭的勝利,成為國家和每個人的唯一目標,正如歷史學家 L. Feng 在這裡總結的那樣:
戰國時期,戰爭是社會生活最重要的方面,是國家的大綱,是國家政策的指標。 毫不誇張地說,到戰國晚期(公元前 3 世紀),戰爭已經升級到整個國家都為戰爭,而組織起來,所有國家都是如此(197)。
一般戰爭的另一個發展,是對指揮官的期望。 不再足以出生獲得指揮權,他們現在必須展示軍事技能,這些技能已被大量關於孫子兵法等主題所闡述。 戰略在戰場上很重要,但在攻城戰中,當敵人選擇試抵抗,來自堅固的城內的攻擊時,或者用由防禦牆連接的瞭望塔保護邊界時,戰略就變得至關重要。
秦的崛起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考慮到未來,秦國是少數,仍然忠於周朝的國家。 例如,秦統治者辛公在公元前 364 年,因保護周國利益而被授予霸王稱號。 他的繼任者蕭在公元前 343 年獲得了同樣的榮譽。 蕭從魏國挖來的天才謀士商鞅而聞名,後者隨後重組秦國,使更加強大。 對人口進行了更好的審查,將地區劃分為更容易管理的省和縣,從而提高稅收(以貨物和勞動力的形式)的效率。 現在的秦國如此強大,以至於周王於公元前 326 年授予惠文統治者皇室地位和徽章。
秦國的優勢在於東邊有山脈保護,並且是周邊國家之一,因此它可更自由地擴張,到不屬敵對國家控制的領土。 現在他們既有個以法家為基礎,強大而有組織的政府,強調法律和程序(由大臣呂不韋和李斯闡述),一個由地方官員組成的擴大的官僚機構,幫助管理 省份,以及部署龐大、裝備精良的軍隊的經濟基礎,秦可以計劃更雄心勃勃的主要征服戰爭。
公元前 316 年戰勝蜀國,讓秦國吸收了他們肥沃的農田,進一步豐富國家。 公元前 278 年,楚國都城郢落入秦國手中。 經過三年跨越 160 里前線的戰鬥,公元前 260 年,趙國取得一場偉大的勝利。 公元前 256 年,周王死後無人指定繼任者,秦國也接管了該國的遺跡。 秦軍似乎勢不可擋。 公元前 230 年打敗漢族,公元前 228 年打敗趙國,公元前 225 年打敗魏國,公元前 223 年打敗楚國 - 秦國最強大的對手之一 - 以及公元前 221 年打敗燕國和齊國 國家最終能夠形成統一的帝國。 秦王嬴自封為始皇帝或“始皇”。
文化發展
這一時期以戰爭為主,但所有這些軍事,都有文化副作用。 生產與對手一樣好或更好的武器的技術,必要性導致更好工具和工藝技能,特別是金屬加工和鐵的使用。 反過來,藝術家能夠創作出更熟練的藝術品,尤其是掌握玉石和漆器等,困難且耗時的材料。 龐大的軍隊需要大量的補給,而農業效率的提高,可以滿足這些需求。 更好的鐵製工具、通過排幹沼澤地,使用更多的土地,以及通過溝渠和運河,更好地灌溉,都有助提高生產力。
隨著尋求防禦牆和塔樓的更大安全,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多層城門豎立起來,展示城市的財富和力量。 統治者宮殿變得更加奢華,市場擴大,專門用於特定行業的區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可以大量生產陶器和武器等,城市規劃發展成,規則的網格狀街區,和縱橫交錯的道路。
隨著聯盟的形成和新地區的征服,貿易也隨之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富裕的中產階級,商人和行政人員。 社會(至少有一點)擺脫了嚴格的階級制度,在這種制度中,個人的地位由父母決定。 下層貴族(shi)開始篡奪舊土地貴族的權力。 不可避免地,貨幣以中央有一個獨特孔洞的青銅硬幣,或工具的形式出現,因此被稱為“刀錢”和“鏟子錢”。 有可能為那些擁有必要的才能和機會的人,獲得財富和地位。
在思想上也有發展。 慘烈血腥的戰爭,促使知識分子,重新評估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宗教和上帝在人類事務中的作用。 作家和詩人試圖證明、解釋甚至模仿這一時期的事件,對普通民眾的可怕影響。 戰國時代的別稱是百家爭鳴,指的是法家、儒家、道家、自然家、墨家等思想的繁衍和發展。 當時沒有真正的正規學校,而是廣泛的個人思想家,包括孟子(和平主義和儒家哲學家)、孫子(軍事戰略家)、墨翟(又名墨子、軍事工程師和哲學家)、惠石(邏輯學家) )和公孫龍子(邏輯學家)。 戰國時期在許多方面,為中國文化繁榮奠定基礎,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偉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