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哲學的共通點

文章

Emily Mark
翻译,由晚生姓高翻译
发表于 17 January 2016
X

儘管東西方哲學體系之間肯定存在差異,但它們都旨在理解真理和最佳生活方式的相同目標。 現代學術界常對這兩者,做出嚴肅武斷的區分,並且在這兩傳統之間,人為地建立界限,這是不必要。

自公元 18 和 19 世紀,西方探索家和學者“發現”東方哲學以來,“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之間,一直存在武斷劃分,尤其是在高校中,就好像這兩個體系, 呈現截然不同的世界觀。

當涉及到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問題時,東西方哲學之間沒有區別。哲學是尋找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在這理解上,東西並無太大區別。

人類存在的目的

東西方哲學之間的相似,大於現代作家和講師,在該主題上引用的任何差異。 最常提及的差異,西方哲學是“局部的”,而東方哲學是“整體的”。 《沒有宗教的上帝》一書的作者桑卡拉·薩拉南 (Sankara Saranam) 就是這方面的例子,他聲稱東方哲學關注的是普通知識,而西方哲學目標是特定知識。 這指的是一種流行的理解,即東方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關注人類存在的整體,而西方哲學——從希臘人開始——只關注人類狀況的某些方面。

學術界舉的例子,是孔子的論語,是如何處理人的,內外生活的(整體),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則強調個人應如何做人,才能在他人中生存(片斷的)。 一些人聲稱,墨子旨在全面了解,個人的自我和周圍環境,而像柏拉圖這樣的西方哲學家,則強調個人應為,發現生活中的現實和真實,而努力的具體目標。

Confucius
孔夫子
Rob Web (CC BY-NC-SA)

這些是武斷的區分,完全忽略東西方哲學根本、本質上相同的目標。 此外,這種區分扭曲,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因為一旦接受了東西方間的根本差異,他們可能傾向於,將各自文化的歷史,視為截然不同。 其實全世界的人本質上都相同,只是細節和習俗不同而已,東西方思想家的哲學說得很清楚。(譯者按,孔子論語,性相近,習相遠。)

東西方思想家都相信,全世界的人本質上都相同,只是細節和習俗不同。

人們可以將偉大的中國哲學家孔子(公元前 551-479 年)的基本哲理,比較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的,發現他們提出相同基本概念。 兩人都相信,美德是個人可爭取的最高目標,而輕財重德,必得好報。

韓國哲學家 Wonhyo(公元 617-686 年)寫道,“思想決定好壞”,意思是如果認為某事是“壞”,那麼對你來說,就是壞。 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 (l公元50-130 ) 在寫道時,也說過同樣的話:“困擾人們不是環境本身,而是他們對這些環境的判斷。” (Enchiridion, I:v) Epictetus 說,一個人甚至不應該害怕死亡,因為不知死是好是壞。

Wonhyo 會同意這一點,因為他相信一切都是一體,一個人在生活中的所有經歷,都只是作為一個人的一體體驗的一部分。 中國詭辯家鄧析(公元前 6 世紀)和希臘詭辯家 Protagoras(公元前 5 世紀)的相對主義哲學幾乎相同。 上述批評墨翟和柏拉圖,目的不同的說法是站不住腳,因為兩位哲學家都明確指出,正人之前,必先正己。

與生俱來的道德

然而,東西方思想基本相同的最好例子,體現在不同天地,兩位最著名的哲學家的著作:西方柏拉圖(公元前 428-348 年)和東方王陽明(公元1472-1529 ) 。 柏拉圖在西方很有名,王陽明在中國、韓國和日本與柏拉圖齊名,但就沒那麼出名。

這兩位哲學家的作品產生巨大影響,並且都主張先天知識的存在; 人類生來就知道是非善惡,只需要鼓勵他們追求善美,就能過上充實的生活。 這兩個人的作品都涉及什麼是“好”,及理解人存在的正確之道。

在 Phaedrus 的對話中,柏拉圖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要別人告訴這些事情?” 他的導師蘇格拉底(《斐德羅》中的主角,在柏拉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是如此)就寫作品質,向他的同志斐德羅提出這問題。 在柏拉圖看來,一個人已知什麼是至善,那人會本能地回應寫作中至善的品質,也會回應生活中的至善概念。

同樣,王陽明在道德問題上提倡直覺至上。 王同意柏拉圖的觀點,任何人都可以識別關於道德的善惡。

Plato
柏拉图
Mark Cartwright (CC BY-NC-SA)

王氏和柏拉圖的哲學因缺乏證據,而受到經驗主義者的攻擊,但這兩位哲學家所爭論的在一個非常基本的層面上是有道理:一個人必須知道什麼是至善才能追求至善,而這種至善知識 必須是與生俱來,才能讓人產追求的慾望。

此外,他們認為,人類必須認識到什麼是不好的才能拒絕它,因此不需要被教導為善,而只需被指導或教育以根據他們與生俱來的至善知行事。 經驗主義者認為先天知識,缺乏證據的論點,不能得到經驗事實支持; 一個人必須意識到他們應該追求某事,然後才能追求它。

王的直覺理論可以比作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吃。 沒有人教嬰兒“應該”餓,也沒有人教過孩子,讓大人知道他們需求食物。 嬰兒哭著讓人知道,他要餵食,而孩子則用語言或行為,表達同樣需要,例如說“我餓了”,或者去吃點東西。

認識到飢餓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人類本能,不需要教,王說道德也是如此。 所有必須教的,是如何適當地應用先天知識,就像教孩子,以適當的方式,索取食物一樣。

結論

在柏拉圖的《美諾》中,蘇格拉底稱讚了一個奴隸,他知道幾何學,儘管他從未被教過。 柏拉圖用這個奴隸男孩作為先天知識的例子,表明人們天生就知道他們認為所教的東西,這適用於至善知識和其他任何知識。 就像孩子知道餓一樣,一個人知道如何做好人。 王和柏拉圖都同意,阻止一個人按照他們所知道的去做的,是自私的慾望,這種慾望使人們感到困惑,即使他們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做,也會讓他們選擇做壞事。

王和柏拉圖的概念之間的差異,只是表面和語言。 他們基本哲學沒有區別。 東西方哲學家一直在從事完全相同的追求。 沒有“東方”或“西方”哲學; 只有哲學。 智慧之愛不分地域; 哲學無視所有邊界和各種細小的區域定義。

删除广告
广告

关于译者

晚生姓高
高先生目前擔任加州就業部的首席翻譯,是聯合國美國協會的前董事會成員,也是英文雜誌《美華論壇》的現任董事會成員和前副主編

关于作者

Emily Mark
Emily Mark studied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t Tianjin University, China and English at SUNY New Paltz, NY. She has published historical essays and poetry. Her travel writing debuts in Timeless Travels Magazine. She graduated from SUNY Delhi in 2018.

引用本作品

APA 风格

Mark, E. (2016, January 17). 東西方哲學的共通點 [Similarities Between Eastern & Western Philosophy]. (. 晚生姓高, 翻译).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取自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2-855/

芝加哥风格

Mark, Emily. "東西方哲學的共通點."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最后修改 January 17, 2016.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2-855/.

MLA 风格

Mark, Emily. "東西方哲學的共通點."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17 Jan 2016. 网络. 26 Ap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