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定义

Joshua J. Mark
翻译,由晚生姓高翻译
发表于 14 July 2020
X
translations icon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西班牙语
Portrait of Xunzi (by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荀子肖像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荀子(公元前310- 235 )是中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 481-221 年)的儒家哲學家。 他又名渾光、荀子、、荀況。 荀息譯為荀公子,也是其名聲遠播的著作(《荀子》)的名字。

荀子是繼孟子之後,最偉大的儒家思想改革家,也是儒家五聖中的最後一位:

  • 孔子(公元前 551-479 年)
  • 曾子(公元前505-435 )
  • 子思(公元前481-402 )
  • 孟子(公元前 372-289 年)
  • 荀子(公元前 310-235 )

儒學最初只是在戰國前,的春秋百家學派(約公元前 772-476 年)時代,發展起來的眾多哲學之一。 孔子從周代(公元前 1046-256 年)的文化著作中發展出他的體系,而周代在他的一生中正在衰落。 然後由他的學生子思和孫子思發展,直到它被孟子完全闡明。

然而,荀子不同意孟子的一些基本概念,並進一步改革。 他開始被視為當時的主要哲學家,但後來由於與他的兩個學生韓非子(公元前 280-233 年)和李斯,(公元前 280-208 年)的關係,而失去了地位 ). 韓非子發展了法家哲學,為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的專制政權,提供了信息,秦朝征服了其他國家,並結束了戰國時期。 之後,李斯擔任該政權,的第一任皇帝,始皇帝(公元前 221-210 年在位)及其繼任者的宰相。 秦朝的統治是如此壓迫、殘暴和最終的破壞,以致於任何與它有關聯的人,都名譽掃地,荀子也是如此。

荀子對人性存在的實用主義觀點,及其否認超自然影響,不僅影響儒家思想,而且預示了後來其他文化中的哲學運動。

他的觀點在漢朝初期(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為人所知,漢朝繼承了秦朝,並將採用儒家思想作為國家哲學,但他的著作《荀子》失傳了,很可能被秦朝毀,了,直到它的出現 由學者劉向(公元前 79-8 年)重新發現,他是一名皇宮圖書管理員,負責收集和整理這些章節並撰寫評論。 荀子對人類存在本質的實用主義看法,和他對超自然影響的否認不僅影響了儒家思想,而且預示了後來在其他文化中的哲學運動。 今天,他因完善儒家體係,以及作為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而享有盛譽。

歷史背景與生活

荀子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動盪不安的時代之一。 春秋時期周王朝衰落,昔日在其控制下的諸侯國紛紛謀求稱霸。 周朝制定了政府分權的政策,在這種政策下,各州效忠於國王,幾乎是自治的。 當王室開始失去對這些國家的控制時,強者開始吸收弱者,直到有七個國家——齊、楚、燕, 韓,趙,魏、秦——在戰國時期,它們相互征戰 幾乎不斷進行控制。

幾乎沒有人知道荀子的生平,他的日期是一個近似值。 大多數學者同意 的出生日期。 公元前 310 年,但關於他生平的任何信息都很少,來自劉向對《荀息》的編纂和司馬遷(公元前 145/135-86 年)的《史記》(約公元前 94 年),這些都保留了他的聲譽 .

荀子出生於趙國,在齊國學習,他最終成為了冀夏學堂的老師(就像孟子一樣)。 他接受了他進一步發展的儒家哲學體係,並教授學生。 他離開這個職位前往其他國家,將他對儒學的看法,傳授給不同的國王和王子,希望他們將其採納為國家哲學。 孔子和孟子做了同樣的事情,並取得了同樣的結果:統治者沒有一個對注重修德,和自我完善的哲學感興趣,他們只想要一個能讓他們成為最強大的人。

荀子最終到達了秦國,可能是作為政府工作,的潛在候選人,也可能只是作為訪客。 與他的餘生一樣,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在那里或做了什麼。 人們認為,與其他國家一樣,他試圖說服秦國採用儒家思想,並且可能曾在學校任教(官方或非官方)。 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可能直接教導了後來的法家創始人,秦國韓非子和未來的秦朝宰相李斯,這種聯繫後來玷污了他的聲譽。

只有擁有一個公正和良性的政府,人們才能希望在一個國家的公民身上看到同樣的品質。

在秦遇到一些未指明的問題後,他前往楚國,在那裡他被楚國宰相春申君(卒於公元前 238 年)任命為蘭陵縣令。 公元前 238 年,春申君被暗殺,荀子的職位,被交給另一位負責的敵對派系。 他一直留在楚國,直到去世,這通常稱為 公元前 235 年,儘管也有人聲稱他活著,看到了秦朝的崛起以及韓非子和李斯,在政府政策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這一說法把他的死定在,公元前 219-218 年,普遍被學者拒絕。

人們認為他所教授的儒學形式與他的著作《荀子》中出現的形式相同; 一種務實的,而且根據某些觀點,比其創始人或早期聖人所提供的,對儒家願景更為悲觀的解釋。

儒學先荀子

儒家體係與其他許多體系一起,最初是在春秋時期,被稱為百家學派的時代發展起來的。 隨著周朝的滅亡,原先擔任政府職務的教師和學者失業了。 這些知識分子在別處尋找工作,或建立自己的學校,教授他們特定的,這些系統或多或少,是對當時持續不斷,的戰爭和動蕩的直接反應。

幾乎所有百家哲學,都提出了一種與自己和他人和諧相處的方式,並且主要學校,強調這種和諧,從政府開始的重要; 只有擁有一個公正和道德高尚的政府,人們才能希望在一個國家的公民身上,看到同樣的品質。

在這段時間相互競爭,錄取的眾多中,有 14 家認為是值得注意:

  • 儒家
  • 道家
  • 法家
  • 墨家
  • 名家
  • 陰陽家
  • 講座學院
  • 縱橫家
  • 農家
  • 雜家
  • 楊家(享樂主義學派)
  • 方技家
  • 兵家
  • 醫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中每一個,都會或多或少,借鑒其他思想,但最終最有影響力的三個是儒家、道家和法家。 儒家認為人本質上是善的,但需要指導、鼓勵和榜樣來表達這種善。 道家聲稱人們行為不端,是因為與自然脫節,只需要將自己與道的宇宙力量對齊,才能生活和行為良好。 法家拒絕這兩種觀點,並認為人們完全受自利自私的驅使,因此需要嚴格的法律來控制他們的衝動,並維持有序的社會。

儒家和道家有一個共同的概念,就是有一種神性或更高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在儒家思想中,這是道家中的天是道。 儒家似乎總是帶有強烈的法家元素,但在鼓勵良好行為方面,強調個人美德高於法律。 孔子所用的文本是:

  • 周易
  • 詩經
  • 禮記
  • 尚書
  • 春秋

在吸收了這些文本的教訓和榜樣之後,五常四德的道德準則,堅持個人誠信和社會責任的哲學:

  • 仁——仁愛
  • 義——義勇
  • 禮——儀式
  • 知——知識
  • 信——誠信
  • 孝——孝順
  • 忠——忠誠
  • 恕——寬恕
  • 勇——勇敢

這是由孔子和他的前兩個繼承人開發的系統。 孟子簡化了儒家的視野,在承認五常四德的同時,將它們歸結為基本的四種:

  • 仁 ——仁愛
  • 義——義/善
  • 智——知識/智慧
  • 禮 ——禮儀/適當的儀式

這些被稱為孟子的四顆種子,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他相信這些美德是所有人與生俱來,只需要適當的鼓勵,就可以發芽開花,從而使一個人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為上等人的潛力,被稱為 君子。

孟子同意孔子的觀點,人性本善,注意到人有助人於難的傾向,並通過他著名的童子與井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如果一個人遇到一個掉進井裡的男孩,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幫助——即使他們與那個男孩或他的父母沒有任何關係,也沒有理由相信任何回報——而且,他們應該 無法直接幫助男孩,他們會找到可以幫助的人。

孟子聲稱,通過這個例子,人們可以認識到人與生俱來的善良。 人們之所以行為不端,是因為過度的自利意識,助長了自私和驕傲的行為。 要過上更好、更充實、更具社會互動性的生活,一個人需要做的,就是擁抱儒家理想,培養每個人內在的四顆種子。

孟子將孔子的作品加入儒家課程——《禮記》、《中庸》和《論語》——而且在他死後,《孟子全集》也被加入。 這四本,以及孔子的前五本,被稱為四書五經,成為受教育的中國人的必讀書籍。

荀子的變法

這是孟子改革之後的儒家思想,但荀子將進一步改革。 學者 Forrest E. Baird 評論:

儒家的第一道裂口在孟子的右翼,唯心主義與荀子的左翼現實主義之間打通。 作為儒家同道,他們有很多共同點,包括君子理想、對仁義的重視、依靠教育作為改變人們生活的主要力量、對古代禮儀的尊重、正名原則以及信仰。 人道的政府。 (294)

荀子在兩個最核心的概念上,背離了儒家創始人和改革者的視野。 他堅持:

  • 沒有更高的力量可以影響人類的思想、性格或行為。
  • 人性本無善; 人天生就是邪惡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並且以自己的本能為基礎。

荀子駁斥了天為影響的概念,指出無論是否祈雨,雨都會根據特定季節的天氣下落或不下。 如果一個人祈雨,而雨落下,他就會感謝神聖的力量; 如果他祈卻沒有下雨,那麼他就會感到失望和沮喪。 這兩種回答都同樣不合理,因為天堂與降雨毫無關係。 荀子強調恆常的概念:自然總是按照既定的、可觀察到的模式運行。 在可能下雨的日子裡,預料會下雨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事實並非如此。

孟子和荀子一致認為,人可以通過遵守禮儀和自強不息的紀律而成為善良的人。

他還拒絕了人類天生善良的主張,理由是很明顯,人們必須教導要善良,但沒有人必須教導任何人自私和自私。 人性本善,何必發展百家學派,教導人與人和睦相處。 相反,荀子說,人們之所以需要儒家所提倡的那種禮儀和教育,恰恰是因為他們遠非自然而然地傾向於善。

荀子會反對孟子的井中男孩的比喻,指出有人會試圖拯救男孩的原因有很多。 也許男孩在大喊大叫,尖叫聲很煩人,也許那人不希望井被男孩的屍體毒死,也許那人希望救下孩子得到獎勵,也許那人把孩子誤認為是自己的孩子。 沒有理由假設某人是出於與生俱來的善良而無私地行事,因為他們更有可能是出於自身利益行事。

即便如此,孟子和荀子一致認為,人可以通過遵守禮儀,和自強不息的紀律而成為善良的人。 儘管荀子拒絕了孟子關於人性的核心主張,但他贊同四子的概念,因為通過遵守鼓勵這些美德的儀式,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儘管天影響人類行為的概念被拒絕,但荀子承認道的存在:

道非天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君子之道.。 (荀子,8.3)

建立美德概念的早期聖人,並不是從某個神聖的來源“接受”它們,而是通過反複試驗來理解。 荀子用先人渡江或溪流的例子,為後人留下標記,指出哪些地方很深,哪些地方應該避開,哪些地方更穩固。 他聲稱,自然之道確實存在,但它與自然有關,與人類命運無關; 人類決定人類的命運。

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的莊稼生長,就應該遵守適當的種植程序,以便在適當的時候給它們澆水; 一個人不應該祈求豐收,然後就此罷手。 荀子聲稱,天上的跡象和預兆,應該被安全地忽視,因為它們不可能與一個人的生活有任何關係。

然而,荀子同意孟子和孔子的觀點,即準確的語言,作為正確反映現實的重要。 在這一點上,儒學很可能受到邏輯學家惠施(公元前 380 年至公元前 305 年)和公孫龍(公元前 380 年)創立的名家學派(上文提到的百家學派之一)的影響。 重點是單詞與它們所代表的概念的對應程度——例如,“杯子”這個詞,如何反映被稱為“杯子”的物體。 荀子認為,一個人應該謹慎而準確地使用語言,以防止自己歪曲客觀現實。 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因此準確的詞彙是最重要。

荀子也同意成為君臣的自我實現目標,以及政府應該如何,關心全體公民的進步; 不僅僅是上流社會的奢華和舒適。 在這一點以及其他許多方面,荀子的視野與孟子的視野非常接近。 即使考慮到他們分歧的中心概念,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相同:通過教育和自律來提高個人品格。

結論

四書五經被荀子保留下來,作為儒家理想通過禮儀和行為的基本表達。 他的改革的重要,在於他對以前主要是理想主義的概念,引入了一種完全務實的方法。 秦朝掌權後,政權受到儒家學者的批評,他們可能——也可能不會——一直在觀察荀子的哲學版本。 政權的回應是譴責除法家之外,的百家學派的所有著作,並在公元前 213-210 年間焚燒他們的書籍。 荀子的作品也遭遇同樣的命運,但與其他作品一起,被反抗政權和藏書的人保存下來。

秦滅亡後,李斯和韓非子——眾所周知,他們要是荀子的學生,受過荀子的影響——被認為很差,說得客氣一點,荀子的聲譽也受到了影響。 看來兩人都只是真正回應了他的人性觀,其他的都忽略。 韓非子的法家以人性本性為基本概念,但沒有改善這種狀況,只是加以約束和懲罰; 李斯完全實現了韓非子的設想。

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公元前 141-87 年在位),漢朝將儒學作為國家哲學,司馬遷在漢武帝的統治下生活和寫作。 他的《史記》影響了人們對荀子的看法,直到劉向在公元前 8 年去世前,的某個時間出版了《荀子》。 荀子的聲譽似乎在這之後有所提高,但他的哲學後來被邊緣化以, 漢武帝支持孟子的願景。

然而,荀子提倡對生活環境採取現實、實用的態度,這仍然影響了儒家的思想和實踐,並預見了後來,經驗主義和存在主義等哲學運動。 他對儒家的貢獻當然是平衡的,但在許多方面都超過孟子,因為他為人們提供了對世界如何運作,以及如何最好地,生活在其中的實際理解。

删除广告
广告

关于译者

晚生姓高
高先生目前擔任加州就業部的首席翻譯,是聯合國美國協會的前董事會成員,也是英文雜誌《美華論壇》的現任董事會成員和前副主編

关于作者

Joshua J. Mark
Joshua J. Mark现在是一位自由作家,曾在纽约Marist学院兼职哲学教授。他曾在希腊和德国生活,并环游过埃及。他在大学教过历史、写作、文学和哲学。

引用本作品

APA 风格

Mark, J. J. (2020, July 14). 荀子 [Xunzi]. (. 晚生姓高, 翻译).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取自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9040/

芝加哥风格

Mark, Joshua J.. "荀子."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最后修改 July 14, 2020.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9040/.

MLA 风格

Mark, Joshua J.. "荀子."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14 Jul 2020. 网络. 02 Ma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