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定义

Joshua J. Mark
翻译,由晚生姓高翻译
发表于 06 July 2020
X
translations icon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法语
Sima Qian (by ZazaPress, CC BY-NC-SA)
司馬遷
ZazaPress (CC BY-NC-SA)

司馬遷(公元前135-86 )是漢代(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的宮廷書記、占星家和歷史學家,以其歷史著作《史記》而聞名,他是 譽為中國歷史之父。

他在武帝統治期間生活和寫作(公元前 141-87 年在位)。 他是司馬談(公元前 165-110 年)之子,司馬談也是宮廷占星家和歷史學家。 當時“歷史學家”的含義與今天不同。 當時的宮廷歷史學家,期望將皇帝的統治和王朝永垂不朽,其中通常包括神話和寓言的元素。 司馬談設想了歷史的新用途——如實地記錄和保存整個民族的過去——並在他的兒子身上激發了同樣的願景。

司馬談開始一項他認為是偉大的工程,但在他去世前只完成了一小部分。 司馬遷承父業,完成了巨著《史記》。 公元前 94 年,為此忍受了巨大的個人痛苦。 史記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書寫和理解方式。

任何後來的中國歷史著作都遵循同樣的範式,將司馬遷的著作作為歷史寫作的典範。

它最初有兩份副本——一份在皇家檔案館,另一份在司馬遷家中——可能在完成後不久就出版了其中的部分內容。 司馬遷的孫子楊雲在鼓勵文學和藝術的宣帝統治時期(公元前 74-48 年)出版了這本副本,據推測是完整的。

目前尚不清楚這部作品最初是如何收到的,但歷史學家班彪(公元 3-54 年)和他的兒子班固(公元 32-92 年)知道並在他們的著作《漢書》(漢書)中使用了它 ). 任何後來的中國歷史著作都遵循同樣的範式,將司馬遷的作品作為歷史寫作的典範。 《實錄》確立了司馬遷死後作為中國傑出歷史學家的聲譽,正如他所知道的那樣,即使受到現代主義的批評,這部作品及其作者仍繼續受到讚賞。

早年生活與煩惱

司馬遷於公元前 145 年或公元前 135 年出生在陝西省的富裕家庭,但並非上流社會。 他的父親是宮廷占星師,有“太史”之稱,但其主要職能是根據年曆占卜,並記述皇帝的事蹟、宮廷生活和國家大事。 司馬忠於他的父親,並在學術上獲得了同樣的興趣。 毫無疑問,他受過良好教育,很可能在課堂之外追求他的知識興趣。

尚不清楚司馬談是在什麼時候,告訴他兒子這個宏偉工程。 按照司馬遷自己的說法,是在他父親臨終時,才讓他完成這部作品的。 然而,它可能更早,因為在公元前 126 年,他開始了對中國各地歷史遺址的遊覽,這可能只是出於興趣,或者可能是為了與他的父親一起寫歷史做準備。 據說他參觀了許多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遺址,包括孔子的故鄉魯國曲阜,司馬遷說,作為儒家,看到孔子的個人物品,和衣物仍然保存完好,深受感動。

他回家成親,有個女兒(可能還有兩個兒子),公元前 122 年,他接受武帝侍從的職位。 這個職位涉及旅行,因為他跟隨皇帝到各地視察和舉行儀式。 公元前 110 年,司馬遷的父親病倒,預計無法康復,司馬遷被召回家。 如前所述,司馬遷聲稱,正是在這一點上,當他的父親垂死之際,他被要求完成這些歷史。

Han Figure Painting
漢人物畫
Unknown Artist (Public Domain)

司馬遷在晉升為父親的舊職之前,繼續擔任侍從三年。 公元前 107 年。 他似乎過著舒適的生活,在業餘時間從事記錄工作,顯然受到皇帝的重視,皇帝在公元前 104 年,任命他為改革曆法的榮譽職位。 據說他在此期間還創作了詩歌、散文作品和狂想曲,後來只有一部留存下來。

直到公元前 99 年,他一直受到皇帝的寵愛,當時他犯了為朋友李陵將軍(公元前 74 年卒)辯護的錯誤,反對叛國罪的指控。 李陵曾與武帝的妹夫李廣利(卒於公元前 88 年)一起被派往北方,與居住長城邊界外的兇猛部落匈奴作戰,但他們沒有在一起; 每個將軍都有自己的面對面。 李廣利正面敗北,李陵也不過規模大了許多,損失了大半人馬投降。

武帝譴責李陵為漢奸,因為李陵向他保證會大獲全勝,拒絕增援保護補給線等實際措施,結果不僅令皇帝失望,陣亡將近5000人,還投降成為俘虜。 當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時,皇帝認為這是對李廣利的侮辱,李廣利也在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中被擊敗但沒有被提及,並且認為宮廷占星師應該與中國皇帝的法令相抵觸是對他自己的侮辱。

司馬遷選擇了屈辱、恥辱、閹割和三年牢獄來完成這部作品,因為他相信它的重要性。

武帝下令逮捕司馬遷,處以死刑,除非他能繳納巨額罰金以減刑。 司馬沒有錢,只能在處決或閹割和三年監禁之間做出選擇。 光榮的決定,按照當時的理解,本來應該是死,這樣既可以挽回面子,也可以維護家族的社會地位,但司馬卻因為《實錄》還沒有完成,選擇了閹割和監禁。

他選擇了屈辱、恥辱、閹割和三年監禁,來完成這項工作,因為他相信它的重要。 他在旅行和閱讀歷史時注意到,那些試圖做好事的人,往往過著痛苦和艱難的生活,並且認為很糟糕,而那些顯然為所欲為,並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的人 住得很好。 他明白編寫歷史可以獎善懲惡,通過提供他們的生活和事蹟,只要人們可以閱讀,這些歷史就會持續下去。

此外,歷代王朝、哲學家和政治家、農田百姓的故事,可能會被其他寫歷史的人所操縱,而不是像他迄今為止所做的那樣,得到公正和事實的對待。 他決定活下去,即使他將不得不受苦,這個決定改變了中國此後理解和編寫歷史的方式。

記錄之前的歷史

要了解司馬遷著作的重要,就必須了解他寫作之前的歷史進程,以及什麼是“歷史”。 漢朝繼承了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秦朝從被稱為戰國時期(公元前 481-221 年)和更早的春秋時期(公元前 772-476 年)的混亂時代中取得了勝利 ) 見證了周朝(公元前 1046-256 年)的逐步衰落。 周朝繼承了商朝(公元前 1600-1046 年),商朝是開發文字系統。

在司馬遷的作品之前,歷史僅限於王朝、統治者、君主或國家的故事。 在商代,甲骨文中發現了此類記載的證據; 週時,以竹書的形式書寫和裝訂。

中國文化的基礎著作被稱為四書五經:

  • 《論語》、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詩經》、
  • 《尚書》、
  • 《禮記》、
  • 《周易》、
  • 《春秋》

在漢代,據信根據儒家學者孟子( 公元前 372-289 )主張所有這些都是孔子寫或編輯。 現代學者,質疑孔子作品中的大部分(當然,除了那些明確歸他的作品),但這是最近解釋轉變; 直到20 世紀,孔子作品說法才被接受。

Confucius by Wu Daozi
吳道子畫的孔子
Louis Le Grand (CC BY-SA)

這些作品即使不是全部,也有很多是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周朝的衰落,鼓勵學者和 以前為國家工作的哲學家,建立自己的思想流派。

百家學派這個名稱應該比喻性地,理解為意味著,有許多為追隨者接受,而相互競爭。 有十四位後來的作家(其中包括司馬遷)認為重要到足以記住,它們是:

  • 道家
  • 儒家、
  • 墨家、
  • 名家、
  • 法家
  • 陰陽家、
  • 縱橫家、
  • 農家、
  • 雜家、
  • 小説家
  • 兵家、
  • 方技家。

秦朝以法家為政策方針,對其他各家都加以譴責,焚書坑儒。 儒家著作和其他著作得以倖存下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和家人生命的巨大風險,將它們藏起來,不讓當局知道。 然而,在秦朝的審查制度之前,這些學派中的大多數已經被三教——儒家、道家和法家——以及一門學派的中心概念所取代或吸收。 名字,被儒家所採用。

名學派(也稱為邏輯學派或邏輯學家)由邏輯學學者惠施(公元前 380 年至公元前 305 年)和公孫龍(公元前 380 年)創立,其重點是之間的相關性 單詞和它們所代表的對象/概念。 他們的思想流派集中在檢查“辦公桌”這個詞——例如——與實際辦公桌的關聯程度。 這鼓勵了語言使用的精確性,這將成為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

儒家司馬遷在著作中藉鑑了漢朝復興的四書五經,尤其重視據說是孔子所著的《春秋》。 名字學派發展的概念:一個詞如何很好地代表它應該傳達的現實。 相應地,司馬遷盡可能精確地創作他的作品,試圖盡可能準確地表達他所講述的故事的現實。

史記

他努力的結果是他的傑作《史記》,它與過去的“歷史”有很大的不同。 學者 Raymond Dawson 評論道:

在談論中國的歷史傳統時,必須非常小心地限定這個詞。 被單獨承認為歷史的獨特文學體的發展只是一個非常漸進的過程。 我們歸類為歷史的先秦著作,其目的與現代史家的目的大相徑庭。 在遙遠的古代,統治者需要在他們的隨從中有能夠記錄和保存有關重要國家事件的神諭反應的人,以及能夠闡明自然現象與人類事件之間聯繫的專家。 (xxix)

道森在這裡描述了司馬談(以及後來的司馬遷)所擔任的職務,與他之前的宮廷“史官”相同:觀察曆法和各種事件,並——希望——預測皇帝來年的吉祥。 以及記錄他的所作所為和他統治期間的其他事件。 如前所述,司馬遷的著作與早期所謂的歷史著作大不相同,因為它對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 2712-2599 年)到他寫作期間的中國歷史進行了相對客觀的描述。

A Chinese Servant Statue
中国仆人雕像
Guillaume Jacquet (CC BY-SA)

《志》共130篇,最初寫在竹簡上,每簡約30字,然後裝訂成三十簡一捆。 隨著時間的推移,該作品被複製到絲綢上,最後在宋代(公元 960-1279 年)複製到紙上。 作品分為五個主題:

  • 本紀:歷代夏、商、週、秦、漢至司馬遷時代的編年史
  • 年表 : 統治家族的家譜和統治年表以及重大事件
  • 書:關於重要文化進步的發展,如音樂、儀式、日曆和占卜、國家事務、其他感興趣的事務
  • 世家:商朝至漢朝的統治家族
  • 傳記:個人的故事,通常是為了傳達一道德或文化相關而寫的。

然而,《史記》不僅對過去的處理比以前設想的更徹底,而且總體上被認為準確得多。 除了提到的書面資料外,司馬遷還採訪了老年人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參觀了著名(和不太著名)的歷史遺跡並與那裡的人交談,而且似乎還可以訪問其他現已丟失的資料 . 他對語言精確性的關注創造了詳細的圖像和特徵,再加上他對敘事形式的掌握,產生了一部歷史作品,讀起來就像一部小說的進展,有時還有懸念。

結論

司馬遷親筆抄本,存於長安御書房,原件藏於家中。 他死後,這部作品由他的女兒司馬穎妥善保管,司馬穎擔心它會被趙皇帝(公元前 87-74 年在位)毀壞。 它由她的兒子楊雲在宣帝統治時期首次出版,宣帝更加寬容和鼓勵藝術和文學表達。 如前所述,它在漢代已被用作參考書,並在繼漢朝之後的三國時期(公元 220-280 年)動蕩之後繼續尋找觀眾( 618-907 CE),當時它已成為中國文學的基礎經典,幾乎與四書五經相提並論。 從那時起,它的名聲就越來越大,並且在今天繼續吸引著觀眾。 道森評論這部作品的獨特性:

現代人眼中它的非凡之處在於其結構的複雜性。 它不僅僅是一部敘述性的歷史[而是在五個連貫的部分中對過去的詳細描述]。 整部巨著共 130 章,意在包含從開始到大約公元前 100 年的華人世界的歷史,即寫作時間。 (二十一)

編寫《史記》一開始肯定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以前從未嘗試過這樣的事情。 一些現代學者認為,司馬遷只是簡單地複制了早期的歷史或用他自己的話來解釋事件,但這是歷史學家經常做的事情,而且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如此。 司馬遷的著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出版時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早期的“史學家”只需要記錄他們所服務的王室的事蹟和過去即可; 司馬遷把歷史的範圍擴大到遙遠的過去。

現在司馬遷的手法已經成為標準,批評這本書很容易,但這種批評更多地是在批評學者而不是作品本身。 司馬遷忍受著監禁、閹割和社會地位喪失的屈辱,因為他知道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比個人的安逸或短暫的榮譽觀念更重要。 他將保護自己國家的過去置於任何個人考慮之上,並以此確立了他作為中國歷史之父的遺產。

删除广告
广告

关于译者

晚生姓高
高先生目前擔任加州就業部的首席翻譯,是聯合國美國協會的前董事會成員,也是英文雜誌《美華論壇》的現任董事會成員和前副主編

关于作者

Joshua J. Mark
Joshua J. Mark现在是一位自由作家,曾在纽约Marist学院兼职哲学教授。他曾在希腊和德国生活,并环游过埃及。他在大学教过历史、写作、文学和哲学。
Array ( [0] => Array ( [errno] => 1064 [sqlstate] => 42000 [error] =>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end ) ) Array ( [0] => Array ( [errno] => 1146 [sqlstate] => 42S02 [error] => Table 'ancient_db.ci_search_results' doesn't exist ) )

引用本作品

APA 风格

Mark, J. J. (2020, July 06). 司馬遷 [Sima Qian]. (. 晚生姓高, 翻译).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取自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1981/

芝加哥风格

Mark, Joshua J.. "司馬遷."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最后修改 July 06, 2020. https://www.worldhistory.org/trans/zh/1-11981/.

MLA 风格

Mark, Joshua J.. "司馬遷." 翻译 晚生姓高.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06 Jul 2020. 网络. 15 Ap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