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公元 1371-1433 )是一名中國穆斯林太監探險航海家,明朝永樂大帝(公元 1403-1424 年在位)派他執行七次外交任務,以增加貿易並確保外國進貢。 公元 1405 年至 1433 年間,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滿載貿易貨物,和珍貴禮物,前往波斯灣的霍爾木茲和東非的摩加迪沙等偏遠地區。 鄭和沿著海上航線,但經常發現自己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在許多目的地登陸的中國人,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中國探險家。 他的旅行在新貿易或對朝廷的持久貢獻,可能沒有帶來太大成功,但他帶回的知識、想法和異國情調的商品——從珠寶到長頸鹿——引起了國人們對外國的興趣,並實現他們的夢想。 財富促成了中國,在隨後幾個世紀中,世界貿易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即使沒有立即跟隨他的腳步,鄭和已經指明道路。
永樂皇帝的外交政策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明永樂大帝,急於擴大國際關係的持久象徵之一。 永樂的祖先,在外交上一直謹慎孤立閉關,主要對蒙古軍事征服的恐懼。 永樂皇帝的寶座更加堅強,並在三年內戰後奪取,也許是為穩固帝位。
東南亞較小的國家,向中國進貢的傳統,是為防止入侵或在入侵下的保護承諾,進貢外交使團被允許貿易, 在中國貢品的價值,通常遠不及皇帝賞賜禮物,但一直是認可的朝貢制,表明皇帝確實是天子,地上最強大的統治者。 這也證實國人的虛榮,即他們自己的文化優於所有其他人。 該系統在蒙古元朝(公元 1276-1368 年)期間失效,但永樂想要恢復它。 有什麼比讓外國大使拜倒在紫禁城並提供他們國家財富的漂亮樣本更好的方式讓帝國官僚機構的權貴官員相信他是被選中的人呢?
另一個可能動機,至少對於早期的東南亞航行而言,可能是為打聽被廢黜建文皇帝(1398-1402 年在位)的下落,以確保他不會煽動叛篡位。 艦隊規模,也讓一些學者認為,探險隊對某種殖民主義,更感興趣,而不僅僅是外交和貿易,但觀點並未廣泛認同。
鄭和正使
永樂派遣許多外交使團跨越陸路,前往撒馬爾罕和西藏等地,但被選中領導最重要的海上外交是鄭和。他出生雲南的穆斯林農民家庭。 公元1371年,姓馬何。 有個艱難的童年,但他的血定有旅行基因,他父親曾去麥加朝聖。 生活在當時被蒙古控制的地區,他在十歲時被明軍俘虜。 註定為奴僕,被閹割後,被徵召入伍,由明太子指揮,正是未來的永樂帝。 他以才幹晉升,選為總太監,成為永樂登基的重要人物。 當永樂贏得三年內戰,公元 1403 年為帝時,馬和被賜曾和(又名鄭和)的新名字。
印度和鍚蘭
公元 1405 年,鄭和成為海軍上將,被皇帝選中,率領一支艦隊橫渡印度洋,探索新的藩屬,並將其納入中國勢力範圍。 自公元 1403 年以來, 317 艘的龐大艦隊一直在建造中,其中包當世上最大的船隻 62 艘寶船。 中國寶船,長達 55 米(180 英尺),寬 8.5 米(28 英尺)(歷史學家對確切尺寸存疑)。 鄭在他的艦隊中擁有的帆船,與來自丹吉爾伊本白圖泰(公元 1304 年 - 約 1368 年)的著名穆斯林旅行者,所描述的帆船並無太大分別:
大船有十二到十三張帆,用竹編席。 一艘船載有一千人……這艘船有四個甲板,包含供商人使用的客房、客艙和貴賓室。
(引自布林克利,170)
在南京造船廠建造的船隻,都配備水密艙、尾柱舵、磁羅盤,海圖和地圖等創新技術。 船上裝滿淡水、糧食和珍貴禮物,目的是吸引外國統治者,進貢中國,展示他們崇拜明朝的財富和權力。 運出貨物包絲綢、茶葉、畫軸、金銀器、紡織品、雕刻和製成品以及明代精美瓷器。 也有大量官員:估計首航的隊員從 二萬到 三萬二千人不等。 其中包外交官、醫務人員、占星家、船員和軍隊,軍火保無論到哪裡,都能自衛。
鄭和的前三次下西洋(公元 1404 年、1408 年和 1409 年)沿用了更熟的貿易路線。 他取道東南亞,沿著越南海岸航行,在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停留,然後繼續,穿過馬來群島和馬六甲海峽,穿過東印度洋到達印度和鍚蘭。
無論他在哪裡登陸,鄭和率領代表團去見當地統治者,向他們表達善意和中國的和平意圖。 然後獻上大量禮物,並邀請他們親自,或派使者前往永樂帝的朝廷。他們許多即接受這好意,在回航時被帶到中國。 當然,有些並不那麼熱心,尤其是鍚蘭國王阿拉加科納拉,他對陌生訪者並不歡迎,試圖掠奪船隻。 鄭和並沒有被嚇倒,而是綁架國王,並親自將他帶回中國,他答應定期進貢後被釋,他確實諾言。
除建立新的外交關係之外,還得冒險。 如鄭和在首次出征回程中擒獲,在馬六甲海峽附近,大肆破壞的海盜陳祖義,大大提高,他在東南亞的聲威。 公元 1408 年返回的第二次航行,成功解決當地,關於爪哇的爭端。 這些行動強化觀點,中國是該地區的主力,及最大穩定因素。
波斯灣和非洲
公元 1413 年,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再次航行到印度,繞過次大陸南端,並再訪問,西海岸的科欽和卡利卡特。 這次他還抽時間,在馬爾代夫群島停留,然後穿越阿拉伯海,到達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 他沿著阿拉伯海岸航行,然後繼續前往亞丁,沿紅海上行到達吉達,一行人從那裡前往麥加。 一份報告指出,由於這第四次航行,有 19 位外國統治者進貢派遺外交使團。
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航行(公元 1417 年、1421 年和 1431 年)到達了更遠的地方,在東非海岸的摩加迪沙、馬林迪和蒙巴薩登陸。 鄭和是第一個訪問斯瓦希里海岸的中國人。 摩加迪沙的統治者有求必應,派使者來華,鄭和的船隊甚至到達,遙遠的桑給巴爾。
鄭和從非洲帶回了獅子、豹子、駱駝、鴕鳥、犀牛、斑馬和長頸鹿等珍稀動物。 引起轟動,例如長頸鹿被認為是麒麟,活生生的證據,麒麟是代表好運的獨角獸。 保存下來的彩繪絲綢捲軸,展示孟加拉國王賽義夫·丁·哈姆扎·沙阿 (Saif Al-Din Hamzah Shah) 送給皇帝的長頸鹿。 除動物,他還帶回寶石、香料、藥品和精美的棉布,以及異域風情的知識。
鄭和和之前後的,許多偉大探險家一樣,在他第七次遠航中死於旅程。 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公元 1433 年在印度古里去世,他的遺體運回中國,( 譯者按: 他屍體被埋葬在爪哇),安葬南京。 鄭和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航程,正如他公元 1432 年,在福建豎立的一塊碑文所記:
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逈隔於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
(引自 von Sivers,406)
隨著中國閉關鎖國海禁政策,再也不會有偉大的海上探險。 宣德(公元 1426-36 年在位)最初支持鄭的繼續航行,但他最終結束代價高昂的遠征。 甚至禁止建造任何遠洋船隻,並禁止現有的遠洋船隻,用於沿海水域外。 孤立可能是來自蒙古人的威脅增加,而重建部分長城的巨額費用,可能需要削減一切。 無論如何,航海的最初目的——確保外國進貢——在東南亞以外的地區基本上沒有成功。 遠洋的費用和進貢,價值不等。 簡而言之,許多外國雖然對貿易感興趣,但並不完全同意中國,自封的中央王國是世界中心;鄭和開始七下西洋,同世紀末期, 受啟發的另一端,新大陸的開闢證實這觀點。